【阿嬤的故事之五】
七洋八溶的毛線球
台灣光復之後,幣值不穩定,有不少人藉機炒作貨幣,其中在火車站附近有棟新建的七洋大樓,更是其中佼佼者。
聽說早上存進去的錢,到了下午就連翻數倍,所以一堆人趨之若鶩,而那時候身為養女、家中窮困的媽媽,在同事慫恿下,也用微薄的月薪跟進,希望能改善家裡的生活。
結果當然都被騙了!
七洋大樓倒了!
當時就流行一句「七洋八溶」(台語),「洋」與「溶」的台語是同音,意思是存在七洋大樓的錢,都溶化掉了!
媽媽辛苦存的錢都沒有了,只換到了兩綑毛線回來。媽媽就用這兩綑毛線,鉤織毛衣給小舅舅穿。
後來小舅舅長大了,毛衣穿不下,媽媽就把毛衣拆了,將原本藍色的毛線大部份染成黑色,一小部分染成紅色,重新編織一件新的毛衣,給我續穿,而黑色毛衣上特別用紅毛線鉤出兩條紅色帶子,遠遠看起來,很容易辯識,以免我走失!
不過聽媽說,我小時候胖嘟嘟的,穿著那件前胸帶紅編的毛衣,走起路來,一愰一愰,像極了台灣黑熊!
台灣黑熊耶!
說這故事,是要和大家分享那個年代,孩子輪流傳承哥哥姐姐舊衣服的記憶,更有媽媽挑燈鉤織毛衣的印記!
很溫暖!
對吧!